最近,孔乙己文学火了。
虽然词条很快被撤,但依然挡不住大家的表达欲。
【资料图】
年轻人们恍然发现,自己像极了孔乙己。不喜欢现在的生活,高不成低不就。
但又脱不下身上的长衫。
「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,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,可是没有如果。」
在这种自嘲之下,是大家对毕业即失业的隐忧和求职焦虑。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新片,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孔乙己文学的出现。
戳破背后的虚幻——
《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》
「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。」这是孔乙己文学中,频频被提起的一句话。
网友们把学历比作禁锢自己的牢笼。
只有脱掉光环,才会心安理得的去做体力活。
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困在写字楼里。
随着话题的发酵,#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#还曾被顶上了热搜。
其中,一个视频就十分具有代表性。博主称,自己逃离了工作和办公室政治带来的精神内耗,选择去给人洗车。
「孔乙己的长衫脱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」
来源:Funy ( 发疯版 )但,脱下长衫之后,真的就能求得内心的安定吗?
电影中,女主三知子的经历带来了不一样的答案。
毕业后,她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,为谋生计,成为了一名服务员。
而这份背后暗藏的风险,其实远超一般人的想象。
三知子在一家餐馆打工。
每天的工作内容非常简单。
端茶送水,清理桌面。
但依然逃离不了精神内耗,要忍受职场政治。三知子和同事们经常受到经理的苛待。
在想将一些剩菜剩饭打包回家的时候。
只能眼睁睁看着经理把剩菜剩饭里灌洗洁精。
还会遭到经理的阴阳怪气,被骂是翻垃圾桶的「野狗」。
她们敢怒不敢言。好不容易抓到经理的小辫子,但也拿他没办法。
一次,三知子发现经理利用职务之便,故意给一桌客人少算钱。
这明显违反公司规定。
于是,二话不说就去找店长主持公道。
但原本想象的秉公处理的场景却没有出现,店长并不想得罪前途大好的经理。
而她还被匆匆赶来的经理警告。「你只是个打工的。」
在权势面前,打工人只能被压迫。而现实中,也有此类情况。
在当店员的时候,一位博主就遇到了不负责任的店长。
抱怨店长每天吊儿郎当,不遵守自己定下来的规定。
明明要求店里忙的时候要强制性加班,但店长自己却偷懒,不加班。
而在她越级跟老板告状的时候,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。
反而导致店长越来越明目张胆了。
「几个人的班上成了小社会。」
来源:之余这样的职场环境十分恶劣。
而她们还会遭遇性骚扰。
一次,男同事谈起嫖娼经历时。
三知子也被他们拿来调侃。
职业当然不分高低贵贱,学历也从不是限制人生的理由。但脱下长衫,换上干活的「短衣」之后。
大家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吗?
不尽然。
只不过是在另一个浪浪山里沉浮罢了。
在孔乙己文学当中,经常出现「写字楼」与「体力活」的对比。
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之下,当代孔乙己们似乎开始向体力活、技术型工种投去羡慕的目光。
认为比起在大公司里内卷,这些岗位才更有「安全感」。
只要能干就不会失业,更不会有 35 岁危机。
但这种想法却忽略了大环境对底层生存空间的挤压。疫情期间,他们会最先受到影响。
疫情之前,三知子是正业副业两手抓。
一边当服务员,一边还有一技之长,做自己感兴趣的饰品工作。
干活相当麻利细心。做的饰品精致漂亮,还计划办个人展览。
这样的她看上去不像是会走投无路的那类人。
但疫情却轻易摧毁了她的生活。因为餐厅停业,饰品店也没有客人,她随即失去了工作,也没办法继续住在餐厅安排的宿舍。
尽管相熟的饰品店老板想施以援手,但她清楚老板都自身难保。
于是,什么都没说。
之后,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护工工作。但同样因为疫情原因,告吹。
再加上,三知子原本就经济拮据。工作了十几年的她没有多少存款。
这并非是因为她花钱大手大脚,而是生活的压力。
不仅要帮妈妈缴入院费,还要帮前夫还贷款。
一个月下来,根本剩不了多少。
而没有丝毫办法的三知子只好被迫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之路。别人都安心窝在家中,只有她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,背后是高楼大厦。
某一瞬间,就像乱入到了《弥留之国的爱丽丝》。
只是打开方式不是爽剧,而是冷冰冰的现实。
三知子每天都在艰难求生。早上只能去厕所刷牙。
买卫生巾挑最便宜的。
晚上就在公交车站里捱上一夜。
饿得不行了,只好去翻垃圾堆。等翻到一点食物的时候。
都来不及细闻,就狼吞虎咽了起来。
流浪,成了三知子生活的全部。那么,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呢?
这一天似乎格外遥远。
三知子曾努力过。
她在网上继续找工作,但没有招人的。
也尝试过摆摊卖饰品,却没有客源。同样以失败告终。
生活从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。不论哪行哪业,工作都格外艰辛。
而所谓的安全感不过是旁观者的臆想。
孔乙己文学能够激起许多人的共鸣。
但也有很多争议,会让人感到愤怒——
孔乙己的悲剧是旧时代造成的,怎么会跟他产生共鸣呢?
确实,孔乙己的悲剧来源于封建科举制度。
如今,我们更多的是在讨论个人选择,是梦想和现实的差距。
来源:竹子语录而这部电影的原型大林三佐子,就像「现代版孔乙己」,更恰当地诠释了这种困境。
能够引起共鸣,还曾经登上热搜。
大林三佐子的人生是许多在梦想和现实中挣扎的普通人的缩影。她并非生来就像电影中那样落魄。
年轻时,她生气勃勃。
有自己的梦想,想成为一名新闻主播或声优。
毕业后,尽管没有如愿,但依然不断努力。照旧参加剧团排练。
做了一份和新闻主播相近的婚礼司仪的工作。
希望有一天能在东京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但对梦想的坚持没有让大林三佐子的生活变得像励志爽文那样美好。之后,她遭到丈夫家暴。
好不容易离婚,开始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。
但依然为工作问题烦恼。
在东京,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电脑相关的公司。但工作却很不顺,每天都为跟不上工作节奏烦恼。
于是,没过几年,就辞职了。
之后,她兜兜转转,开始不停地换工作。到了晚年,她只能靠超市试吃员的工作聊以维生。
之后又因为疫情原因,开始流浪。
这种状态就如大林三佐子的弟弟形容的那样。「也许她的内心住着那个追逐梦想的自己。所以不顺的时候,会感觉很受挫。在各种意思上,需要挣扎着活下去。」
而真实事件比电影更加残酷。流浪过程中,大林三佐子要面对很多未知的危险。
一次,在公交车站休息的时候,她突然遭到一个男性的殴打。
不幸去世。
而这仅仅是因为凶手觉得她很碍事。
大林三佐子的困境从来不是她不努力。就如一个受访者所说,「她是被这个社会杀害了」。
她被这个社会逼着,不能喘一口气,必须时刻绷紧神经。
就像走钢丝一样。
哪怕是一阵风吹过,都有可能被掀翻。
在这种情况之下,许多网友都会产生「她就是我」的想法。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,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一定会成功。
而一份得以温饱的工作也没办法带我们抵御生活的风浪。
「如果继续这样不稳定的生活,哪怕有一天自己也会被逼上同样的绝境也不足为奇。」
这才是引起大众共鸣的珍贵内核。
而谈及孔乙己文学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,替自己不值。这就容易形成一种俯视的视角。
「我甚至开始羡慕起身边读中职中专的同学,他们很容易满足。」
「月薪三千找不到农民工,但是找得到大学生。」
但反过来想,这些言论本身就暗含鄙视链:读中职中专的同学没他活的清醒,所以很容易满足。
而农民工不应该赚的跟大学生一样多 ……
在这种情况之下,干体力活变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「向下兼容」。
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傲慢跟偏见?
本质是对「好学历才能拿到好工作」等观点的一次认知固化。
而这部电影和大林三佐子的故事就像是一个补充。
让我们能够转换到一个体力劳动者的视角。
看到每一个群体,都在负重而行。
也看到这重量,究竟来自何方。
全文完。标签: